外国语学院依据我校“应用学科优势突出、产教融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”发展战略目标,确立“外国语言文学(代码0502)”校级重点学科研究平台,形成构建下列8个应用外语重点研究领域/方向的教学、教研和学术研究团队:
1. 外国文学与文化团队
1)致力于外国文学与文化的研究,分析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,解析文学现象与时代背景、社会变迁的关系,产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、专著及研究报告,提升学院乃至学校的学术影响力。
2)团队成员基于最新研究成果,不断更新和完善相关课程内容,比如外国文学史、世界文化概论等,采用案例教学、研讨式教学等方式,提高教学质量,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。
3)组织或参与国际、国内学术研讨会,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合作,引进和输出优质的学术资源,提升学院的国际化水平。
4)借助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的优势,面向社会提供文学翻译、文化咨询、教育培训等服务,传承和传播优秀的外国文化,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。
5)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,争取科研基金支持,围绕外国文学与文化热点问题展开深度研究,产生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科研成果。
2. 外语教育与教学团队
1)推动外语教育创新:团队成员密切关注国际外语教育的发展趋势,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。通过组织研讨会、开展课题研究、编写教材等方式,将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成果引入课堂,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、个性化的学习体验。
2)提升教学质量:团队成员通过共同备课、听课评课、反思教学等方式,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。关注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点,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,使外语教学更加贴近实际、更加有效。
3)促进学生全面发展: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。他们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、国际比赛和研学项目等,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,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。
4)团队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活动,包括教学技能提升、教育理念更新、教学方法研究等方面的内容。
5)积极开发和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,如教材、课件、教学视频等,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。通过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,促进校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,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。
3. 区域国别与RCEP研究团队
1)区域国别研究的深度挖掘:团队专注于对RCEP十五国的文化、经济、政治、社会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。全面了解RCEP区域各国的历史背景和现状,紧密跟踪国际形势的变化,为广东乃至全国的企业和政府机构提供决策参考。
2)RCEP协定的专业解读:团队通过对RCEP条款的深入解读,分析其对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经济、贸易、投资等方面的影响,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应对策略。
3)人才培养与对外交流:通过开设相关课程、组织研讨会、开展国际合作等方式,培养了一批懂国际规则、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。
4)政策建议与咨询服务:团队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服务,为企业提供国际市场的开拓策略,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全球化进程。
5)文化交流与传播:通过举办文化展览、文艺演出、学术讲座等活动,让更多人了解RCEP区域国家的文化魅力,促进文化互鉴与融合,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。
4. 翻译团队
1)教学与研究:承担翻译课程的教学工作,开展翻译研究,探索翻译学的最新理论和方法,为翻译教学提供理论支持。
2)翻译实践与服务:积极参与各类翻译实践,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翻译服务。为地方政府、企业、文化机构等提供翻译咨询和翻译解决方案,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。
3)培养翻译人才: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实践,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。
4)推动翻译学科发展:在翻译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,推动翻译学科的发展,丰富翻译学的理论体系,还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。
5)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交流:通过提供高质量的翻译服务,为地方经济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持,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对外交流与合作,提升广东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。
5. 语言学团队
1)学术研究与理论创新:针对实际语言使用环境中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,如外语教学有效性、双语教育、语言政策与规划、技术辅助语言学习、语言产业分析等。积极申请各级各类科研基金项目,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、地方或校级科研项目,负责项目的规划、组织、实施与结题。
2)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:设计并持续更新外语专业课程及通识课程,确保教学内容与方法与时俱进,符合现代语言教育发展趋势。探索并推广创新教学模式,如任务型教学、混合式学习、翻转课堂、项目式学习等,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。参与或主导外语教材及教学辅助材料的研发,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教材体系,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。
3)社会服务与行业对接:与企业、政府、社区、非政府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,开展语言培训、语言评估、语言咨询等项目,推动科研成果转化。为中小学、职业院校等提供教师培训、教学研讨会、工作坊等活动,提升区域内外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。
4)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:提供学术指导与职业发展规划建议,培养高层次应用语言学专业人才。组织或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、研讨会、讲座,邀请国内外专家来访讲学,提升学院及团队的学术影响力与国际合作水平。鼓励和支持团队成员的职业发展。
5)学术氛围营造与文化传播:定期举办学术沙龙激发师生学术兴趣,提升学院整体学术氛围。通过公开讲座、媒体访谈、科普文章等形式,向公众普及语言学知识,传播多元文化,提升社会的语言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。
6. 商务外语团队
1)学科建设与课程研发:规划和调整商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,确保课程内容与商务实践紧密衔接。研发具有行业特色的商务外语教材、案例集和教学资源,将最新商务理论、实践案例和语言技能训练融入教学过程。探索适应商务情境的混合式教学、模拟实训、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,提升学生的商务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。
2)学术研究与成果转化:开展商务外语教学法、商务话语分析、跨文化商务沟通、商务语料库建设等领域的理论研究。针对特定商务领域的语言需求进行实证研究,为商务外语教学提供实践依据。申报并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,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、培训课程、咨询报告等,服务于行业和企业。
3)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:培养既精通商务知识又具备外语教学能力的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。邀请业界专家担任兼职导师或开设讲座,提升学生的商务实践能力。
4)社会服务与行业对接:为企业定制商务外语培训方案,提供商务英语/商务日语等语言培训、商务礼仪培训、跨文化沟通培训等服务。与海外高校、商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,开展学生交换、教师互访、联合研究等国际合作项目,拓宽师生国际视野。
5)学术交流与影响力提升:主办或协办商务外语学术研讨会,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,提升学院在商务外语领域的学术影响力。鼓励团队成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,出版专著,参加国际学术会议,推广研究成果,提升学院知名度。面向社会举办商务外语主题的公益讲座、工作坊,普及商务外语知识,提升公众的商务外语素养。
7. 外语课程思政团队
1)理论研究与政策解读:课程思政理念研究:深入探讨外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理论依据、价值取向、实施路径等,构建具有外语学科特色的课程思政理论框架。政策文件解析:紧跟国家和地方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导向,深入解读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》等相关文件精神,确保研究与实践的合规性和针对性。
2)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:在现有外语课程体系基础上,系统规划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点,优化课程结构,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。研发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、多媒体教学资源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等,丰富教学手段,提升教学效果。探索情境模拟、案例讨论、价值观辨析、跨文化对话等教学方法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。
3)师资培训与团队建设:定期举办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坊、研讨会,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、设计与实施能力,打造一支具备课程思政教学素养的外语教师队伍。推动跨学科、跨年级、跨专业的教学团队合作,共享课程思政教学经验,协同开发集体备课、教学观摩、同行评教等教研活动。
4)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: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估,运用问卷调查、课堂观察、学生访谈、教学档案分析等方法,对教学效果进行科学、系统的评价。根据评估结果,及时调整教学策略,优化课程内容,完善教学方法,形成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改进机制。
5)示范引领与辐射推广:培育一批外语课程思政示范课程,树立标杆,为全院乃至全校其他课程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。与其他高校外语学院、思政教育研究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,共享课程思政建设成果,推动区域乃至全国外语课程思政工作的协同发展。通过公开讲座、学术论文发表、教学成果展示等形式,向社会宣传外语课程思政理念与实践,提升学院的社会影响力。
8.数字化外语教育团队
1)技术研发与平台建设:数字教学平台研发:开发或定制适合外语教学的数字化教学平台,整合在线课程、虚拟实验室、互动工具、智能评估等功能,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体化的教学环境。教学资源库建设:搜集、整理、制作各类数字化外语教学资源,如电子教材、多媒体课件、微视频、虚拟现实场景等,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。教育技术研究:跟踪研究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潜力,探索其在个性化学习、智能辅导、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应用。
2)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:混合式教学设计:结合传统课堂教学与线上自主学习,设计灵活多样的混合式教学模式,如翻转课堂、SPOC(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)、MOOC(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)等,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。远程教育与国际化合作:利用数字技术开展远程外语教学,推动与海外院校的在线课程共享、教师互访、学生交流等国际合作项目,拓宽教育边界。
3)教师培训与技术支持: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:定期举办信息技术应用培训,帮助教师掌握数字教学工具的使用、数字资源的开发与整合、在线教学策略等技能,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。
4)教育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:学习行为数据分析:运用大数据技术收集、分析学生在线学习行为数据,如学习时长、交互频率、知识点掌握情况等,为教学改进提供数据支持。
5)科研项目与成果转化: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数字教育科研项目申报,开展前沿课题研究,推动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应用。组织或参加国内外数字教育研讨会、论坛,与同行专家、企业界交流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,提升团队在数字外语教育领域的影响力。与教育科技企业、学校、培训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,开展技术研发、产品定制、咨询服务等合作项目,推动科研成果转化,服务社会教育需求。